南海区科技局高校宣讲的“创新种子”正在发芽,继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专场宣讲后,6月27日,该院副院长舒琳教授携5个教授创业项目团队赴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实地考察,并与区科技局、区卫健局、区市场监管局、桂城街道以及区内医院和医卫企业代表等开展深入交流。这场“20分钟科创圈”的双向奔赴,既是校地合作成效的生动注脚,更是南海“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吸引力的直接证明。
在前期宣讲中,南海区科技局进行了南海区创新创业环境推介,并重点介绍了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南海区市场监管局就第三届佛山市高价值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大赛的赛事规则和奖励作分享,华工未来技术学院团队反映热烈并对南海表现出三大“心动信号”。
区位优势突出:“比广州更近广州”的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距学院仅20分钟车程,10分钟直达广州南站;当一线城市的创新资源遭遇空间焦虑,南海用“20分钟科创圈”重构产学研地理格局。从华工校园到文翰湖畔,不过是一杯咖啡的时间;距广州南站10分钟的通勤半径,让“广佛创新双城记”有了全新注解。
政策力度厚实:350万元团队扶持如同“创新启动器”,2亿元科创天使基金化身“成长加速器”,10万㎡文翰湖社区构建“生态培育皿”——这套组合拳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痛点的精准施策。正如舒琳副院长感叹:“在南海,我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发展承诺。”
产业生态完善:15个超200亿产业集群构筑起强大的“技术消化系统”,实验室成果可快速对接产业。“南方眼谷”(南海园)聚焦眼健康领域、工业视觉技术、AI辅助诊断等前沿方向,与未来技术学院医工类项目高度契合。依托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南海构建 “一核两区一集群” 布局,以三龙湾数智科创园承接项目,季华实验室等平台提供研发中试服务,实现 “科研-产业” 同频共振。“南海不仅有‘真金白银’,更有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服务,这正是科技成果转化最需要的沃土!”舒琳副院长表示。
本次考察创新采用区、镇(街道)协同联动机制,通过“高转赛+创业政策+场景对接+落地服务”组合拳,力争高校技术落地开花。
考察第一站是宜安科创园,作为文翰湖国际科创合作区的“样板间”,教授们看到的不仅是近3000㎡的精装空间,更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圈——从季华实验室的科研设备共享到概念验证的专业服务,从免租期的真金白银到市场对接的绿色通道,从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到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南海用“一站式”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科研转化。
考察第二站走进星联科技,2000万元专利转化的故事成为高校与南海本土企业协同创新的典范。这里不仅记录着南海专利转让的最高纪录,更演绎着“院士智慧+企业需求+政府护航”的黄金三角关系。每一台运转的设备都在诉说:在南海,论文里的公式可以变成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
在座谈交流环节,当白大褂遇见手术刀,一场关于生命健康的对话在座谈现场热烈展开。医院院长们抛出临床需求,医卫企业分享市场痛点,教授团队展示技术方案和产业化项目,涵盖智能医疗和穿戴、具身智能机器人、眼科筛查等方向,现场交流氛围热烈。
“从华工未来技术学院到文翰湖,20分钟的车程让教授们既能坚守讲台教书育人,又能便捷往返创业热土——这种‘教研+创业’的双栖模式,正是南海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的创业便利。”南海区科技局副局长熊惠芬表示,“更难得的是,教授们带来的智能医疗装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项目,与南海几千亿的制造业集群形成完美互补。”
在这里,实验室的技术方案能第一时间对接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区市场监管局、桂城街道也均发出承诺,将为学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项目落地做好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工作。
“从华南理工的实验室到南海的手术台,原来只需要20分钟”。20分钟能做什么?在广州,可能刚挤上地铁;在南海,却能让一个实验室成果遇见它的产业化人生。这场跨越广佛的“科创闪婚”,正书写着湾区校地合作的新范式。